古棗林里新發(fā)現
文/圖 記者 何東升 視頻/記者 李鵬
點擊圖片看視頻
古川古塬古棗林,好山好水好風光。 秋意漸涼,久雨初霽。沿著黃河岸邊新修的生態(tài)廊道一路尋覓,記者一行來到三門峽市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大王鎮(zhèn)后地村。村子三面環(huán)水,緊靠黃河,猶如河灣中的一扇半島。
![]() 站在位于后地村的明清古棗林主題公園前,抬眼就是望不到頭的棗樹林。聽當地村民介紹,這片古棗林足有4000余畝,500年以上的古棗樹近6萬棵,近幾年,當地還發(fā)展了4萬畝新生棗林。 ![]() 后地大棗“捏著軟,吃著甜,踏扁了能復原”,果大、皮薄、核小、肉厚,烘干后的大棗,果皮深紅,味道甘甜。
魯迅曾經稱贊:“靈寶大棗品質極佳,為南中所無法購得。”曹靖華也曾寫詩:“頑猴探頭樹枝間,蟠桃哪有靈棗鮮。”在當地流傳有“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每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的順口溜。
![]() 登上棗林旁的瞭望臺,一片片壯觀的棗林一望無際,林海莽莽。一棵棵棗樹倚天拔地、虬枝盤曲,枝葉繁茂,果實累累。
生生不息的沙土地,年復一年地回報著辛勞的人們。后地人對棗樹懷有著特殊的情感,村民以棗為生,房屋避開棗樹建,道路繞著棗樹修。棗樹呀,成了村民的“致富樹”“幸福樹”。
![]() 后地村處處是風景,當棗兒漸漸由綠變紅,村民便陸續(xù)開桿打棗。收棗不用一顆一顆去摘,而用長長的竹竿敲打,一桿下去,大紅的棗兒紛紛落在綿軟的沙土地上,一層層,一片片,似珍珠,賽瑪瑙。收獲大棗的季節(jié),外地游客非常多,他們徜徉在古棗林里體驗采摘的樂趣。 ![]() 棗林是壯闊的,車子穿行其間,仿佛走進迷宮,轉來轉去繞不出去。走進棗林深處,在棗樹的掩映間,好不容易找到了后地村。遠遠望去,后地村與當地其他村子沒有二樣,一樣的村容村貌,一樣的鄉(xiāng)土人情。但剛一進村,卻讓人驚喜地發(fā)現,村子的大街小巷、農家院落,每條村道、每個樹杈,掛滿了攝影作品,600余幅反映黃河文化的攝影作品扮靚了后地村,展示著黃河流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貌。 ![]()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后地村成為白天鵝越冬的溫馨港灣。天鵝聚集的地方叫天鵝灣,每年冬季,上萬只白天鵝在這里棲息,讓冬日的黃河岸邊不再寒冷、單調、寂寞,從而擁有了迷人的景致、靈動的詩意、和諧的畫面。 ![]() 春看杏花夏賞荷,秋品紅棗冬觀鵝,后地村成為游客旅游觀光的新去處。 ![]() 杏林、荷塘、天鵝灣,農耕、民宿、農家樂。周末假日,閑暇之余,你不妨到后地村走一走,看一看,會發(fā)現不一樣的風光,不一樣的美。
( 編輯:鄒晶 ) |
“沿黃生態(tài)美 打卡景點多”系列報道(四)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1-09-06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