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一個莊嚴的宣告;“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是一個古老的夢想;當宣告和夢想成為現(xiàn)實,當人間奇跡展現(xiàn)在中原大地,所有人都忍不住驚嘆和凝思,百年征程波瀾壯闊,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由誰書寫?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接續(xù)奮斗的澎湃動力從何而來?集結在紅旗下的人們,內心燃燒著什么樣的精神之火?
片名:第五集 精神之火
【解說】2019年9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考察調研,第一站,就是位于信陽市新縣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在這里,他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堂。
一個世紀的風云激蕩,血沃中原肥勁草,一個世紀的漫漫征途,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解說】2021年7月2日下午,百戰(zhàn)老兵王占山乘坐高鐵從北京返回河南安陽,他是河南唯一的“七一勛章”獲得者,92歲的王占山黨齡已有73年。
1947年,18歲的王占山投身解放戰(zhàn)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占山剛剛20歲,人生青春年少,祖國百廢待興,但不等他投身新中國的建設,戰(zhàn)火已經燒到了鴨綠江邊。1950年,王占山入朝參戰(zhàn),抗美援朝結束后,王占山穿越九死一生的戰(zhàn)場,帶著遍布滿身的38處傷痕,帶著“一等功”和“二級戰(zhàn)斗英雄”的獎章,回國參加和平建設。
【同期】“七一勛章”獲得者 王占山
我都沒想到還回國回來,300多人還剩6個,就以共產黨員的信仰支撐著我。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還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
【解說】王占山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的時候,豫北山區(qū)的少年吳金印還在上學。1948年家鄉(xiāng)解放,學校里唱“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一句簡單的歌詞,完成了少年吳金印最初的精神啟蒙。
黨來了,解放了,打破各種枷鎖的人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釋放出無窮的干勁,煥發(fā)出重整河山的激情和力量。
吳金印,17歲當上大隊會計,18歲入黨,19歲成為大隊支書。今年黨齡已有61年。
1987年,他擔任衛(wèi)輝市唐莊鎮(zhèn)黨委書記。2021年,他依然是這里的鎮(zhèn)黨委書記。30多年的光陰,改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初心。
1966年8月,吳金印從中央團校培訓回來,給新鄉(xiāng)地委寫了一封信:“我父母是種地的,爺爺奶奶是種地的,我愿意留在農村改變這個面貌”。“決心書”交上去,人留下來,信念留在紙上,苦干落在地上。
【同期】衛(wèi)輝市唐莊鎮(zhèn)黨委書記 吳金印
治水,修水庫修水池,沒有地,利用荒山荒坡荒溝造地,造地了1萬多畝將近兩萬畝。大干大變,小干小變,不干不變,要想變只有干,干才有出路。
【解說】吳金印最初工作的獅豹頭鄉(xiāng),是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的老家。1960年,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為了讓群眾擺脫干旱,吃上甜水,帶領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氣概,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修建了舉世矚目的“人工天河”。
林縣人民累計削平1250個山頭,打通211個隧道,挖土石方1818萬立方米,相當于從哈爾濱到廣州修筑一道高3米、寬2米的“萬里長城”。太行之巔誕生了名垂史冊的紅旗渠精神。
有一次,吳金印遇到楊貴,楊貴問這個年輕人:“紅旗渠已經修了9年,還沒完全配套。你想干的事,你知道得多少年嗎?”吳金印回答:“不怕。再干30年,我才50多歲!”
從1966年到1980年,吳金印在獅豹頭鄉(xiāng)工作15年,帶領鄉(xiāng)親們從石頭縫里摳出2400多畝土地,每年增產糧食100多萬斤。
【同期】衛(wèi)輝市獅豹頭鄉(xiāng)李沿溝村村民 李加智
剛修好地以后,種的麥子長得特別好,收了以后,外村的都來我們這撿麥子,以前我們都是上外村撿麥子,特別高興,咱這有糧食啦。
【解說】巍巍太行,英雄輩出。吳金印的老師是鄭永和,師徒走的是同一條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鄭永和任輝縣縣委書記,帶領全縣百姓改土造田16萬畝,改變了一方山水。1975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大地生輝》,記錄了輝縣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還專門拍攝了紀錄電影《輝縣人民干得好》。
王占山、鄭永和、楊貴、吳金印……一代代中原兒女打江山、治山水、拔窮根、求溫飽、奔小康,在這個氣壯山河的歷程中,誕生了名垂史冊的偉大精神,造就了推動時代前進的豐功偉績。
小康,是物質進步的編年史。
小康,更是精神錘煉的英雄傳。
【同期】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董振華
紅旗渠精神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非常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自強精神造就了現(xiàn)在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人間奇跡,背后實際上都是我們中國人民偉大的奮斗精神的體現(xiàn)。
【同期】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副主任
天津師范大學黨史博士 趙艷
黨在這個過程當中起一個關鍵引領的作用,帶領我們一代一代人,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這個過程在走,新時代的共產黨員,更應該起一個模范帶頭的示范效應。
【解說】】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人在國內最大的對手是貧困。共產黨人沒有私利,他們?yōu)橹腥A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他們的“謀”,不是說出來寫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在今天的中國,在曾經發(fā)生過可歌可泣故事的現(xiàn)場,人們依然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當新一代共產黨人帶領人們奔小康時,這樣的精神遺產,就像永不枯竭的燃料,驅動著時代前進的車輪。
省委書記樓陽生在拜謁焦陵瞻仰焦桐時寄語全省領導干部,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以科學的精神認真研究規(guī)律、準確把握規(guī)律、善于運用規(guī)律,做到腦子里有思路、眼睛里有問題、手上有招數(shù)、腳下有路子。
【現(xiàn)場】焦裕祿紀念館 解說員
1963年秋天,趙垛樓的村民在焦裕祿同志帶領下,斗內澇挖溝道,七季絕收,一季翻身,被樹立為蘭考縣的“四面紅旗”之一, 焦裕祿同志稱之為“趙垛樓的干勁”。
【解說】如今,在蘭考,每年3月召開的全縣三級干部大會上,都會舉行新“四面紅旗”的評比和授旗發(fā)牌儀式。新“四面紅旗”,就是學習借鑒焦裕祿同志當年樹立“四面紅旗”的經驗做法,對蘭考的行政村在基層黨建、穩(wěn)定脫貧奔小康、鄉(xiāng)風文明、美麗村莊四個方面打分,不合格的,不僅紅旗獎牌要被收回,還要做檢討發(fā)言。蘭考縣趙垛樓村黨支部書記王松就經歷過這樣的一幕。
【同期】蘭考縣趙垛樓村黨支部書記 王松
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基層黨建這面紅旗交上去了。對于咱村來說,應該是非常丟人的一件事。
具體原因,咱村兩委分析呢,咱黨支部黨員,村兩委干部松散了,沒有干勁了,咱的群眾,也都看著咱們大家呢。咱們黨員都沒有干勁,咱的工作還咋開展呢。
【解說】有困難,不怕,有挑戰(zhàn),不怕。當年,焦裕祿遇到的難題可比王松大得多;當年,蘭考縣有內澇、風沙、鹽堿三大害;當年,焦裕祿目睹鄉(xiāng)親們外出逃荒;當年,也是焦裕祿在蘭考火車站檢討工作失誤。
王松從小就是聽著焦裕祿的故事長大的,在他看來,學習焦裕祿精神說到底就是干部沖在前,就是實事求是,就是一心一意給老百姓辦實事。一把手沖在前,班子不松勁,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
為了重拾干勁、奪回紅旗。村兩委多次開會商量對策,制定了一套村規(guī)制度,制度的核心是干部嚴于律己、帶頭干實事。全村32個黨員,每人分包一項工作,進行責任制考評。
村干部劉會勇對口幫扶的是村子蜜瓜大棚的幾個脫貧戶,蜜瓜快收的時候,他奔波了一周,早早幫大家跑好了銷路。
【現(xiàn)場】蜜瓜棚
種植戶:“要賣不出去咋辦?”
劉會勇:“賣不出去算我的,我給你包了。”
【解說】村委會主任趙永利,負責幫助困難群眾落實各項優(yōu)惠幫扶政策,村里上學的,看病的,都在他心里記得清清楚楚。
【現(xiàn)場】趙永利入戶
趙永利:“有困難給咱村委會說,該看病看病。”
【解說】在焦裕祿奮戰(zhàn)過的地方,后來人知道怎樣干,才不辜負這位杰出的共產黨人。
【同期】蘭考縣趙垛樓村黨支部書記王松
最大的感受就是,黨員有干勁,群眾才有干勁。
【同期】蘭考縣趙垛樓村村民趙清海
這兩批羊20萬,我凈落10萬塊錢,我還是有把握。
【同期】蘭考縣趙垛樓村村民 王春玲
俺家除了這個棚,還有20畝花生,12畝玉米,都是我管!
【解說】2020年,趙垛樓發(fā)展30畝蜜瓜,500畝紅薯苗,全村產業(yè)增收100多萬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村子再次把基層黨建這面紅旗奪了回來。
【同期】蘭考縣趙垛樓村黨支部書記王松
干部不領,水牛掉井。只要有干勁,日子才能過得越來越好。我們趙垛樓有這個傳統(tǒng),就得把這個傳統(tǒng)傳承下去。
【解說】值得傳承的精神,必然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這些中原兒女在不同年代砥礪奮進而孕育出的偉大精神,在新時代依然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成為中原兒女實現(xiàn)小康的共同財富。
這里是位于新縣的英雄山“紅旗飄飄”主題雕塑。2019年9月,在大別山下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大別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在建設改革時期,大別山是一座奮斗的山。
在信陽革命老區(qū),大別山精神引領著英雄的老區(qū)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新縣田鋪大塆蝶變美麗鄉(xiāng)村,實現(xiàn)從小山村到3A級景區(qū)的華麗變身;光山縣文殊鄉(xiāng),路子找對了,大膽去做,如今漫山油茶樹果實累累,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同期】新縣群眾
先烈們?yōu)槲覀兩嵘硗,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同時要把革命老區(qū)建設得更好。
【同期】新縣田鋪鄉(xiāng)鄉(xiāng)長 汪衛(wèi)東
把我們的鄉(xiāng)村旅游持續(xù)做強做大做好,來落實總書記對我們的殷殷囑托。
【解說】今年,村“兩委”換屆,河南全省918名90后村黨支部書記走馬上任,在廣闊鄉(xiāng)村奮發(fā)有為。優(yōu)秀傳統(tǒng)代代傳遞,共產黨人接續(xù)奮斗,小康事業(yè)步步推進。
【同期】潢川縣劉樓村90后村支書 胡曉柱
戰(zhàn)爭年代講軍民關系,現(xiàn)在和平建設年代,我們要搞好干群關系,為老百姓做好服務。
【同期】安陽縣瓦店鄉(xiāng)東路村90后村支書 李科
我愿意將我所學到的知識以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
【解說】如果說一個人的夢想是星星之火,那么,一個群體的夢想就能照亮天空,如果說一個人的奮斗是一朵浪花,那么,一個民族的奮斗就是一條滔滔大河,奔流不息。
【解說】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個偉大而浪漫的構想,成為幾代中國人心中的夢。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讓南水北調這一世紀工程成為全世界跨流域調水的工程奇跡。
【同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管局副書記
原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建設管理部總工程師王江濤
這是穿黃工程經過十年建設里程正式通水以后,穿黃工程的建設者,在這里每一個人種下了一顆小樹。表達著對穿黃工程十年建設里程的一種見證和紀念。
【解說】南水北調工程持續(xù)數(shù)十年,國家五個部委、九個省市、24個領域的6000多名專家、數(shù)以萬計的建設者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方案,攻克難關,晝夜不停,奮力前進。單是穿黃工程一項,就解決了北岸豎井施工、盾構機始發(fā)、隧洞盾構掘進等一系列難題,開創(chuàng)了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數(shù)個第一。
【同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管局河南分局副書記
原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建設管理部總工程師王江濤
比如像丹江口大壩混凝土加高,像沿線的膨脹土的處理,像沙河渡槽是號稱世界第一層的現(xiàn)場混凝土的澆筑運輸?shù)鹊,這些技術難題得以攻堅克難,一一克服。
【解說】甘甜的長江水沿著中線干渠綿延1400多公里,造福了沿岸7900萬群眾。
【同期】鄭州市民
又甘甜又清澈,幸福了鄭州人,幸福了河南人,也幸福了全國老百姓。
【解說】這條陸上“天河”,是暢通南北經濟生態(tài)的“生命之河”,也是見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之河。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專題調研南水北調,他說,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發(fā)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
今天的我們,正在展開新時代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
【同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 韓宇平
我們知道古代的愚公移山是一種迎難而上的精神,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集中力量辦大事,通過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那么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目標會越來越近。
【解說】偉大事業(yè)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y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這是三大攻堅戰(zhàn);防汛救災災后重建、疫情防控,這是兩場硬仗。攻堅克難中,盡銳出戰(zhàn)中,艱苦卓絕中,精神之火照亮了中原擔當。
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絢爛奪目、蕩氣回腸,融入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解說】小康大道,千年夢圓。
大道是什么?是全省上下堅定自覺地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找方向、找辦法、找動力;是創(chuàng)造性推動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河南條條落實、件件落地、事事見效;是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在不斷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回答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傳承好、弘揚好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譜系中的力量之源,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
一億中原兒女,正在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xiàn)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河南”而戮力同心,為實施“十大戰(zhàn)略”而奮力前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擘畫新藍圖,全面建設現(xiàn)代化河南闊步新征程,目標一定會到達,夢想一定會實現(xiàn),因為我們身上的奮斗之志,從未消退,我們心中的精神之火,永不熄滅。
( 編輯:ywb ) |
六集電視專題片《小康大道》腳本 第六集《精神之火》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1-11-0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