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車無轅而不行,人無信則不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礎(chǔ)。古往今來,誠信的力量從來都不容忽視。讓我們來了解那些關(guān)于誠信的歷史小故事。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shù),信譽(yù)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dāng)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jié)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hù)他,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無異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的。 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dāng)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jìn)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dāng)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jié)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變法也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誠信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踐行誠信,需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入手。誠信蔚然成風(fēng),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 (據(jù)“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wù)”) ( 編輯:唐柳楠 ) |
弘揚(yáng)誠信文化從我做起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1-30 打印
